2008年3月,当酿酒师高岩在南京注册了“高大师精酿啤酒”,他面对的还是一片荒芜的市场。
凭借人脉,“高大师”在南京的酒吧与餐厅开始销售,然而消费者对这种原料更精良也更昂贵的啤酒并不买账。到2009年,“高大师”每月营业额不过五万元,难以覆盖生产和人力成本。高岩感到自己如同“站在沙漠里呼喊,没有人应答”。
转变发生在2013年。那一年,“高大师”推出了中国第一支灌装手工精酿啤酒“婴儿肥IPA”。这支中国风包装的印度淡艾尔啤酒在推出后一年的销量达到了30万瓶,也帮助“高大师”实现了盈利。
一个显著的变化是,精酿本是个舶来品,大跃、京A、拳击猫等早期的精酿酒吧大都由外国人开设经营,店内售卖的瓶啤也大都是国外进口的。慢慢地,一批较早接触精酿的中国人由兴趣转向生意,开始成为这个市场的主导者。到2017年,想要找口好酒喝的年轻人越来越多,这个最初因兴趣而聚集起的市场上玩家越来越多了。
年轻人的消费理念提升了,喝点好的无可厚非,喜茶这样的新消费品牌就是这样应运而生。但也有人感到困惑,“精酿啤酒的消费升级,升级的到底是什么呢?目标市场到底是谁?”毕竟,不是所有人都乐于接受精酿啤酒的口味。